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专著

《古城古国》城市之祖之城的诞生

时间:2015-11-11 15:20:44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9658次

城的诞生

   6300年前,在洞庭湖滨的澧阳平原上,随着稻作农业的发达,城出现的时机成熟了,城头山的统治者运筹帷幄,他率众人以势不可挡的气势,动用大量劳力,筑起了高大雄伟的城墙,把部落统治者保护起来,把城头山的财富贮藏在城墙之内,在城内修建大型的祭坛与神庙,巫师借助宗教的力量,来稳固统治者的政权。
    有了祭坛和神庙后,城头山成了周边朝拜的圣地,流动的人群带动了集市的繁荣,繁荣的集市催生了手工业的规模化生产,制陶、纺织、工具生产……人们生产生活的用具在城头山慢慢丰富起来。这时的商贸已延伸到洞庭湖区乃至长江下游,东门有专门用于商船往来的码头。
   不知是财富的积累激起了外族的觊觎,还是对外的征战引起了自身的安危,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城头山开始第二次、第三次的筑城。这时修建了更大的神庙,巫师借用宗教的力量使城头山处于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阶段,城头山在澧阳平原上占据了中心地位,然后修建宫殿,势力向周边更远的地方扩展。
    这座8万多平方米的圆形古城,除了高大的夯土城墙外,外围还有一条宽阔的护城河。城墙的东西南北,各开有一道城门。城内有红烧砖铺就的贯穿四门的十字大道。南门外,有一条通往城外的陆地通道,南门口,便是繁华的交易市场,城的中心位置有宫殿、神庙,城东还有大型祭坛。不仅如此,城内还有格局超前的居住区,规范化的墓葬区,规模化的陶窑区……
    在当时看来,这座雄踞一方的城市,无疑是澧阳平原一座标志性建筑;但放到现在,它还比不上一个繁华的小区,怎么会说它是一座城呢?
    对远古城市的解释,按照我国考古先辈苏秉琦先生的话说:找到了夯土墙就找到了城。中国早期城的概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要有夯土墙的存在;二、夯土墙应该是具有合围性质的,尽管这种合围墙有可能会利用一些自然屏障;三、夯土墙必须伴随外围城壕或者护城河的存在。综合起来可以这样说:由护城河与合围性夯土墙共同组成的具备双重防御功能的建筑就叫城。
    城头山是否具备了这三个要素呢?从城头山发掘来看,这三个要素,当时的城头山都已相当成熟。
    我们先从筑城说起。城头山的城墙先后有过4次夯筑,城墙墙顶由第一次的5米宽,扩展到最后一次的15米宽,这样宽阔高大的城墙,放到现在也能威震一方,更不说6300年前,那个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里,能修筑工程如此宏大的城池,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以南门和东北城墙、护城河所留下的切面进行估算:若以南城探沟显示的尺寸,要建成完整的城墙和护城河系统,则需要两到三年才能建成。
    城头山古城当时的人口,据学者推算不会超过3000人。在那时还使用石器工具的原始社会,3000人怎么会筑起15米宽1100米长的这样高大的城墙呢?由此可以肯定,城头山的统治者调动了周边众多的人力,统治者又是靠什么让这些人俯首称臣呢?这不能不说是城头山统治力量的强大,由此可见,城头山无疑是周边地区的统治中心。而且城内功能分区非常完整,从城内的居住区、陶窑区和墓葬区,能看出修建前都经过统一的规划。再从城区的陶窑和集市,也能明显看出,城头山同时还是经济商贸中心,从祭坛、神庙的发现,证明城头山也是周边地区巫文化的中心。因而,毋庸置疑,城头山已具备了这三个要素的条件。
    在城头山古城遗址发现之前,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也是早期的古城,但比城头山晚了1000多年;在1987年,考古学家在安徽发现了凌家滩古城遗址,规模比城头山要大,但这座古城的形成年代比城头山晚了800多年;1976年在神木发现的石峁遗址是史前古城中最大的古城,但年代比城头山晚了2300多年……
    当然,比城头山更早的遗址也有很多,像长江下游的河姆渡遗址,黄河下游的后李遗址,黄河上游的马家窑遗址,中原的仰韶遗址,甚至城头山附近的彭头山遗址等,都比城头山遗址早千年以上,但它们大都只有简单的壕沟而没有发现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墙。作为古城址,全国最早的城,目前发现的还只有城头山,而且今后要发现一个比城头山更早的古城址,据专家们分析,可能性相当小。
    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说,城头山古城是中国最早的城,应该是当之无愧毋庸置疑的。
    在后来长达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城头山先后有过四次筑城,城内格局也有不少变化,早期的祭坛变为了墓地,早期城中的制陶区废弃不用了,移到了城外,城内整体结构渐趋完善——
    宽阔的护城河,高大的城墙,环围着这座气势非凡的古城。城墙的东西南北各开有一道城门。南门外的陆地通道成了连接外界最为便捷的要道。城内的功能区划非常明晰规整,城西偏南紧邻城中心的位置为居住区;城中心稍偏西北的位置为墓葬区;城中有神庙、宫殿、议事厅、广场等公共设施和场所……